第三百二十八章 劝学策(一)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1.com,最快更新游龙戏唐最新章节!
见天就要到新春佳节了,雪虽是下得不小,却难阻京师上下的喜庆气氛,京城里到处张灯结彩,所有商铺里全都挤满了购买年货的京师百姓,欢歌笑语随处可见,朝中政务顺平,一切都显得是那么得和谐,似乎这么个年关也就将如此顺顺当当地度了过去,却不曾想离着除夕还有三天之际,侍御史乔良突然上了道本章,言称我朝官员中门阀世家出身之官员比例过重,崔、王、郑、卢、裴等诸多门阀子弟麋集于朝堂之上,盘根错节,于吏治有大碍,长此以往,弊病必重,须得尽早根治云云。
门阀世家乃是社稷之毒瘤,概因门阀子弟眼中只有门阀利益,而无社稷利益,更令人厌恶的是门阀世家的等级制度严重阻碍了国家对人才的选拔,社会等级僵化乃至社会矛盾重重等恶果皆由此而来,此一条,太宗早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实际上,自贞观元年以来,太宗可是没少下诏变着法子遏制门阀世家,从重修门阀等级到严禁门阀拥有部曲,再到后头的刻意淡化门阀论以及开科取士等手段无一不是冲着这么个目的去的,奈何实际效果只能用“聊胜于无”这么个词来加以形容。
门阀世家的强势存在都已成了太宗的一块心病,只是在未曾找到切实可行的根治办法前,太宗也自不愿再提起这么个话题,正因为此,在接到乔良的本章之际,太宗原本是不怎么在意的,以为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也就只是打算随意浏览上一下了事,可在看到了本章后头所罗列的各大门阀世家为官者之人数列表后,太宗却是猛然警醒了起来,没旁的,所谓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光是清河崔家,在朝中以及各州任有品阶之官者便多达近两百之数,王、郑、卢、裴等家虽要少上些,可就算是最少的郑家,其子弟在职官员也足有一百出头,再算上诸如赵、陈等中小世家为官人数,不算关拢世家,官场上的各世家子弟所占之比例已是远远超过了三成,这等情形若是再不加以遏制,后果实是不堪设想。
“赵如海,宣!”
门阀之事关乎甚大,加之年关在即,显然是不适合拿到大朝会上去讨论的,可也决不能置之不理,太宗一道口谕下去,便即将三王以及诸般宰辅们全都招到了两仪殿中,见礼方毕,也无甚寒暄之言,只一挥手,便已是冷着声地下了令。
“诺!”
一听太宗有令,侍候在侧的赵如海自是不敢有丝毫的大意,赶忙从旁闪了出来,高声应了诺,而后一抖手,从宽大的衣袖中取出了本折子,摊将开来,略一清嗓子,朗声宣读道:“臣,侍御史乔良有本启奏陛下,自晋以来,门阀盘踞朝野,党同伐异,狼狈为奸,目无社稷,已成毒瘤之势,若不早做根除,必有碍国本……”
“事就是这么个事,众爱卿对此可有甚建言,且自说说好了,朕听着呢。”
这就要过年了,乍然遇到这么桩事儿,太宗的心绪显然不是太高,问话的语调么,自也就带着几分的不耐之意味。
……
说?能有甚可说的,有关门阀强势的事儿,早不知议过多少回了,众宰辅们能说的,早在以前的议事时都已是说尽了的,到了如今,又哪还能有甚可说的,至于拿那些陈词滥调来搪塞,明显是在找抽,既如此,倒不如保持缄默来得强,于是乎,任凭太宗的眼神如何扫来扫去,群臣们也尽皆不动如山,谁都不肯在此事上当出头鸟,偌大的殿堂里自也就诡异地死寂了下来。
“怎么?都哑巴了?慎儿,尔先说。”
门阀之事乃是痼疾,此一条,太宗心中也是清楚的,只是清楚归清楚,可心中的躁意却并不会因此而消减多少,这一见群臣们全都在那儿装着木头人,火气顿时便大起了,极之不悦地冷哼了一声,索性便先点了纪王李慎的名。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此事确须得加以重视,窃以为若是在明经、进士两科取士上稍稍遏制世家子弟之入选,或能缓解此厄。”
李慎根本就没半点思想准备,这乍然被太宗点了名,人还没出列呢,心便已是慌了,给出的答案么,自然也就一无可取之处。
“稍稍遏制?如何个稍稍遏制法,嗯?”
一听李慎这等回答,太宗原本就不甚好看的脸色顿时便更阴沉了几分,不过么,倒是没就此发作李慎,而是不悦地又往下追问了一句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若是能加大教化之力度,鼓励寒门士子多多进学,并在政策上多加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寒门士子,如此,应是可平衡世家门阀之势力。”
这一见太宗满脸的不耐之色,李慎的心顿时更慌了几分,好在还算有点急智,忙不迭地便给出了个勉强还算看得过眼的解释。
“朝廷取士,重在公平,若依尔这般说法,公平将如何体现,嗯?”
饶是李慎应答得极快,可太宗却依旧不甚满意,也没给李慎留甚情面,当即便问出了个尖锐无比的问题来。
“父皇,儿臣,儿臣……”
李慎虽有些急智,可生性却是偏懦弱了些,被太宗这么接二连三地诘问个不休,当即便被吓白了小脸,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愣是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贞儿。”
太宗原本就对李慎之能不太看好,这一见其表现得如此之不堪,心下里自不免便失望到了极点,不过么,念及此事本就碍难无比,也就没再为难于其,转而又点了李贞的名。
“儿臣在!”
李贞对门阀盘踞朝野一事虽也是清楚的,可一向以来就不曾思忖过解决之策,心中着实无甚底气可言,奈何太宗都已是点了名了,他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地站了出来。
“尔且说说看,此事当何如之,嗯?”
李贞这段时间的表现,太宗虽甚少去过问,可其实都是看在眼里的,尽管对其处事稍显冲动上有些不满,可对其做事的冲劲以及组织能力还是颇为欣赏的,也有心给其一个充分的表演机会,看其是否真值得栽培,正因为此,太宗对其问话的语气里也就多了几分鼓励之意味。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十弟先前所言的加大教化力度当是可取的,今,我朝工部诸工坊盈利颇多,国库日盈,足可广办学堂,以此来普及教育当是可行之策也,假以时日,应可开启民智,从根本上遏制住世家门阀把持官场之趋势。”
李贞尽管也无甚准备,可政治能力明显比李慎要高出了一大截,一番话说将下来,倒也颇有可取之处。
“嗯,贞儿倒是看得长远,只是这广办学堂又当是如何个广办法,贞儿可有甚章程么?”
加大教育投入以开启民智,乃至鼓励寒门学子投身科举等事情,太宗自即位以来,就没少下力气,只是论及取得的效果么,还真就只是一般般罢了,无他,早年战乱刚平,百姓度日尚且艰苦,又哪有闲钱去供养子弟读书的,待得百姓口袋里有了闲钱了,倒也有些家庭开始重视教育,问题是如今的开科取士极难通过,寒门士子在科举上根本不是世家子弟的对手,这才导致了如今世家子弟为官者众之结果,对此,太宗心中其实是有数的,也在想着要广启民智,只是一直以来总是因着这样那样的事情耽搁了去,始终没能真正将想法落到实处,而今听得李贞说起,立马便来了兴致,这便紧着追问起了细节来。
“回父皇的话,此事干系到社稷之千秋永续,未经调研,儿臣实不敢信口开河,当须得先派员对各州进行摸底调查之后,方能有个相应之章程焉。”
李贞前番的作答不过是临时起意罢了,又哪可能有甚现成之章程,这会儿听得太宗问起,额头上当即便见了汗,好在其反应还算是敏捷,倒也不曾胡乱言事,老老实实地表明了并无章程在手这么个事实。
“恪儿。”
太宗对李贞这等实话实说的态度还是颇为欣赏的,也就没再逼其硬要说出个所以然来,转而将视线投向了始终默然无语地站在一旁的李恪身上。
“儿臣在!”
李恪先前一直不曾开言,但却并不意味着其没个周全的想法,实际上,三王中只有李恪是真正有备而来的,无他,乔良自魏王倒台之后,已然暗中投靠到了他李恪的手下,那份关于世家力量盘踞庙堂的本章就是出自陈子明的手笔,乔良不过只是当个二传手罢了,至于具体之应对章程么,李恪早就私下里跟陈子明探讨过多回了,心中之底气可谓是十足得很。
“恪儿对乔良所奏之事可有甚应对之道么?”
尽管李贞在朝中闹腾得欢快无比,可实际上么,太宗却并未太过关注,他真正注意的其实就是李恪的表现,结果么,自然是满意得很,当然了,立储这等大事可不是儿戏,太宗虽是满意李恪的大度与能力,却并未真就此下定决心,而是还想再多看看,以免再有误判之情形出现,正因为此,哪怕太宗心中对李贞的回答其实已是颇为满意了的,却还是又将同样的问题丢给了李恪。
见天就要到新春佳节了,雪虽是下得不小,却难阻京师上下的喜庆气氛,京城里到处张灯结彩,所有商铺里全都挤满了购买年货的京师百姓,欢歌笑语随处可见,朝中政务顺平,一切都显得是那么得和谐,似乎这么个年关也就将如此顺顺当当地度了过去,却不曾想离着除夕还有三天之际,侍御史乔良突然上了道本章,言称我朝官员中门阀世家出身之官员比例过重,崔、王、郑、卢、裴等诸多门阀子弟麋集于朝堂之上,盘根错节,于吏治有大碍,长此以往,弊病必重,须得尽早根治云云。
门阀世家乃是社稷之毒瘤,概因门阀子弟眼中只有门阀利益,而无社稷利益,更令人厌恶的是门阀世家的等级制度严重阻碍了国家对人才的选拔,社会等级僵化乃至社会矛盾重重等恶果皆由此而来,此一条,太宗早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实际上,自贞观元年以来,太宗可是没少下诏变着法子遏制门阀世家,从重修门阀等级到严禁门阀拥有部曲,再到后头的刻意淡化门阀论以及开科取士等手段无一不是冲着这么个目的去的,奈何实际效果只能用“聊胜于无”这么个词来加以形容。
门阀世家的强势存在都已成了太宗的一块心病,只是在未曾找到切实可行的根治办法前,太宗也自不愿再提起这么个话题,正因为此,在接到乔良的本章之际,太宗原本是不怎么在意的,以为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也就只是打算随意浏览上一下了事,可在看到了本章后头所罗列的各大门阀世家为官者之人数列表后,太宗却是猛然警醒了起来,没旁的,所谓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光是清河崔家,在朝中以及各州任有品阶之官者便多达近两百之数,王、郑、卢、裴等家虽要少上些,可就算是最少的郑家,其子弟在职官员也足有一百出头,再算上诸如赵、陈等中小世家为官人数,不算关拢世家,官场上的各世家子弟所占之比例已是远远超过了三成,这等情形若是再不加以遏制,后果实是不堪设想。
“赵如海,宣!”
门阀之事关乎甚大,加之年关在即,显然是不适合拿到大朝会上去讨论的,可也决不能置之不理,太宗一道口谕下去,便即将三王以及诸般宰辅们全都招到了两仪殿中,见礼方毕,也无甚寒暄之言,只一挥手,便已是冷着声地下了令。
“诺!”
一听太宗有令,侍候在侧的赵如海自是不敢有丝毫的大意,赶忙从旁闪了出来,高声应了诺,而后一抖手,从宽大的衣袖中取出了本折子,摊将开来,略一清嗓子,朗声宣读道:“臣,侍御史乔良有本启奏陛下,自晋以来,门阀盘踞朝野,党同伐异,狼狈为奸,目无社稷,已成毒瘤之势,若不早做根除,必有碍国本……”
“事就是这么个事,众爱卿对此可有甚建言,且自说说好了,朕听着呢。”
这就要过年了,乍然遇到这么桩事儿,太宗的心绪显然不是太高,问话的语调么,自也就带着几分的不耐之意味。
……
说?能有甚可说的,有关门阀强势的事儿,早不知议过多少回了,众宰辅们能说的,早在以前的议事时都已是说尽了的,到了如今,又哪还能有甚可说的,至于拿那些陈词滥调来搪塞,明显是在找抽,既如此,倒不如保持缄默来得强,于是乎,任凭太宗的眼神如何扫来扫去,群臣们也尽皆不动如山,谁都不肯在此事上当出头鸟,偌大的殿堂里自也就诡异地死寂了下来。
“怎么?都哑巴了?慎儿,尔先说。”
门阀之事乃是痼疾,此一条,太宗心中也是清楚的,只是清楚归清楚,可心中的躁意却并不会因此而消减多少,这一见群臣们全都在那儿装着木头人,火气顿时便大起了,极之不悦地冷哼了一声,索性便先点了纪王李慎的名。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此事确须得加以重视,窃以为若是在明经、进士两科取士上稍稍遏制世家子弟之入选,或能缓解此厄。”
李慎根本就没半点思想准备,这乍然被太宗点了名,人还没出列呢,心便已是慌了,给出的答案么,自然也就一无可取之处。
“稍稍遏制?如何个稍稍遏制法,嗯?”
一听李慎这等回答,太宗原本就不甚好看的脸色顿时便更阴沉了几分,不过么,倒是没就此发作李慎,而是不悦地又往下追问了一句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若是能加大教化之力度,鼓励寒门士子多多进学,并在政策上多加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寒门士子,如此,应是可平衡世家门阀之势力。”
这一见太宗满脸的不耐之色,李慎的心顿时更慌了几分,好在还算有点急智,忙不迭地便给出了个勉强还算看得过眼的解释。
“朝廷取士,重在公平,若依尔这般说法,公平将如何体现,嗯?”
饶是李慎应答得极快,可太宗却依旧不甚满意,也没给李慎留甚情面,当即便问出了个尖锐无比的问题来。
“父皇,儿臣,儿臣……”
李慎虽有些急智,可生性却是偏懦弱了些,被太宗这么接二连三地诘问个不休,当即便被吓白了小脸,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愣是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贞儿。”
太宗原本就对李慎之能不太看好,这一见其表现得如此之不堪,心下里自不免便失望到了极点,不过么,念及此事本就碍难无比,也就没再为难于其,转而又点了李贞的名。
“儿臣在!”
李贞对门阀盘踞朝野一事虽也是清楚的,可一向以来就不曾思忖过解决之策,心中着实无甚底气可言,奈何太宗都已是点了名了,他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地站了出来。
“尔且说说看,此事当何如之,嗯?”
李贞这段时间的表现,太宗虽甚少去过问,可其实都是看在眼里的,尽管对其处事稍显冲动上有些不满,可对其做事的冲劲以及组织能力还是颇为欣赏的,也有心给其一个充分的表演机会,看其是否真值得栽培,正因为此,太宗对其问话的语气里也就多了几分鼓励之意味。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十弟先前所言的加大教化力度当是可取的,今,我朝工部诸工坊盈利颇多,国库日盈,足可广办学堂,以此来普及教育当是可行之策也,假以时日,应可开启民智,从根本上遏制住世家门阀把持官场之趋势。”
李贞尽管也无甚准备,可政治能力明显比李慎要高出了一大截,一番话说将下来,倒也颇有可取之处。
“嗯,贞儿倒是看得长远,只是这广办学堂又当是如何个广办法,贞儿可有甚章程么?”
加大教育投入以开启民智,乃至鼓励寒门学子投身科举等事情,太宗自即位以来,就没少下力气,只是论及取得的效果么,还真就只是一般般罢了,无他,早年战乱刚平,百姓度日尚且艰苦,又哪有闲钱去供养子弟读书的,待得百姓口袋里有了闲钱了,倒也有些家庭开始重视教育,问题是如今的开科取士极难通过,寒门士子在科举上根本不是世家子弟的对手,这才导致了如今世家子弟为官者众之结果,对此,太宗心中其实是有数的,也在想着要广启民智,只是一直以来总是因着这样那样的事情耽搁了去,始终没能真正将想法落到实处,而今听得李贞说起,立马便来了兴致,这便紧着追问起了细节来。
“回父皇的话,此事干系到社稷之千秋永续,未经调研,儿臣实不敢信口开河,当须得先派员对各州进行摸底调查之后,方能有个相应之章程焉。”
李贞前番的作答不过是临时起意罢了,又哪可能有甚现成之章程,这会儿听得太宗问起,额头上当即便见了汗,好在其反应还算是敏捷,倒也不曾胡乱言事,老老实实地表明了并无章程在手这么个事实。
“恪儿。”
太宗对李贞这等实话实说的态度还是颇为欣赏的,也就没再逼其硬要说出个所以然来,转而将视线投向了始终默然无语地站在一旁的李恪身上。
“儿臣在!”
李恪先前一直不曾开言,但却并不意味着其没个周全的想法,实际上,三王中只有李恪是真正有备而来的,无他,乔良自魏王倒台之后,已然暗中投靠到了他李恪的手下,那份关于世家力量盘踞庙堂的本章就是出自陈子明的手笔,乔良不过只是当个二传手罢了,至于具体之应对章程么,李恪早就私下里跟陈子明探讨过多回了,心中之底气可谓是十足得很。
“恪儿对乔良所奏之事可有甚应对之道么?”
尽管李贞在朝中闹腾得欢快无比,可实际上么,太宗却并未太过关注,他真正注意的其实就是李恪的表现,结果么,自然是满意得很,当然了,立储这等大事可不是儿戏,太宗虽是满意李恪的大度与能力,却并未真就此下定决心,而是还想再多看看,以免再有误判之情形出现,正因为此,哪怕太宗心中对李贞的回答其实已是颇为满意了的,却还是又将同样的问题丢给了李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