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〇五章 一雪百年耻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1.com,最快更新宋王最新章节!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唐,为了谋取天下,向契丹求援。代价是割让燕云十六州,并且称比自己年纪小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皇,石敬瑭则做了可耻的儿皇帝,遗臭万年。
两年之后,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帮助称帝,燕云十六州落入契丹手中。从此华夏历史走入了一个岔道,一个持续数百年的悲剧一步步拉开。
如果是其他地方,丢掉十六个州的土地虽然糟糕,却也不至于很严重,严重到影响几个王朝的生死存亡,影响到好几百年的历史走向。
但燕云地区则不同,这十六州位于燕山与太行山北段,是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的接壤地带,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
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频频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时有匈奴,隋唐有突厥,这其中还出现过五胡乱中华的惨剧。
中原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采取的方式各有不同,有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霍去病封狼居胥这样的进攻方式,有唐太宗以天可汗的身份震慑北疆的方式,但大部分时间都是采用防守姿态,防备游牧民族南下,进入中原。
即便是远征进攻,防守也不可以疏忽。中原王朝没有游牧民族那样强大的骑兵,加上农耕文明以城市和村庄聚居的成活习惯,注定了只能固守,不能歉意,通常就是依托地形守卫,加以防备。
山脉河流都可以成为天然屏障,更有伟大的万里长城来防备北方骑兵,各处的山口与关隘防御意义都非同小可。
尤其是与游牧民族接壤的燕山、太行山这一线,对于中原东部地区的防御,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燕山与太行山是天然的屏障,阻挡了游牧民族的骑兵。只需要把守好山间的通道与关隘,就能阻止游牧民族南下中原。
但石敬瑭脑袋一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等若是将这道最要命的防线丢了。
再往南便是一马平川的平原,面对骑兵铁蹄,无险可守。契丹人若是有心,想要南侵自然十分容易,契丹骑兵对整个黄河以北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威胁到了黄河以南都城汴梁的安全。
从此之后,中原门户洞开,王朝头顶悬着一把利剑,随时可能砍过来。致使中原王朝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提防,牵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起到的防御效果还会大打折扣。
比如宋朝,失去了燕山屏障,为了防御契丹,只得在北方边界上开凿大量的塘泊,利用水域来人造屏障,从而只当辽国骑兵的冲击。河北路的大军还得时刻戒备,唯恐契丹趁虚而入。
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亡国之祸。昔年的耶律德光长驱直入攻陷汴梁,直接灭了后晋。辽国承天太后与圣宗皇帝耶律隆绪率军南下,一度打到汴京门户澶渊州城下,逼的宋朝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
从那时候起,契丹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攻守形势彻底发生了改变,中原王朝处在一个十分被动尴尬的境地。
不止如此,契丹建国之后也只是个游牧民族国家,并不算特别富足强大。燕云地区落入他们手中就不同了,这些地方自然条件不错,适宜耕种,农业基础也不错。与此同时,大量善于农业生产,以及手工业者成为辽国人。
从而促进了辽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得到燕云十六州让辽国富裕。百年时间过去,燕云一代已经成为辽国的经济,甚至是文化中心。幽州成为辽国的南京,地位与上京不相上下。
辽国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对付中原王朝,造成的后果也更为恶劣。
因此中原王朝的皇帝们,但凡是有为之主,哪一个不想收复燕云十六州?
后周世宗柴荣英明神武,乃五代少有的明主,意欲收复燕云。显德六年(959),柴荣率军攻辽,水陆并进,一个多月内收复瀛、莫、宁三州,以及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涿县南)、淤口关三关。
大军势头正猛,收复燕云指日可待。五月时大军欲攻取幽州时,天不作美,柴荣却突然重病,无奈只得班师回朝。一个月之后就病逝于汴梁,留下八岁的儿子柴宗训登基。可惜仅仅过了半年时,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柴氏江山易主。
宋太祖赵匡胤绝对算得上一代雄主了,只不过登基之初,与赵普雪夜定策,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天下策略。
赵匡胤在位期间,宋军主要在征讨南方各国,待灭了南唐之后,南方总算是平定。宋朝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北汉和契丹。
但是很可惜,又是在一个雪夜,烛影摇红,斧声阵阵,年仅四十九岁的宋太祖不明不白地死了。无论有什么宏图大志,都因此消散。
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也继承了这份对战契丹,收复燕云的大志向。赵光义的表现也确实不错,将此战付诸实践。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率领三十万大军征讨辽国,意图收复燕云。本来战事很顺利,宋军也进攻到了幽州城下,只可惜久攻不下,士兵疲惫,士气低落。
恰好辽国出色的将军耶律休哥率军反击,宋太宗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仓皇督促士兵出击进攻,被引到了高粱河边。在此被辽国主力伏击,遭遇惨败,死伤惨重,北伐的大好形势随即烟消云散,高粱河之战也成为千古憾事。
这是宋辽之战中的一个转折点,胜败虽乃兵家常事,但这场仗却不同寻常。最要命的就是对宋人心态和士气上的打击,高粱河之败后,宋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也不曾有过北伐燕云的举动。
宋太宗死后,继位的真宗皇帝颇为懦弱。面对辽国,没有进攻就不说了,甚至还让辽国长驱直入,打到了澶州城下。若非寇准强行拉着他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只怕当时宋朝就要南渡了。只是签订了城下之盟,数十年来为辽国送上岁币,实在屈辱,已经成为每隔宋朝有志之士心中的一阵刺。
宋仁宗乃是守城之主,多年来宋辽关系以和平为主,并无较大战事发生。后来的赵宗实与赵顼父子,虽然有这个心思,但一直未能实施。
直到赵昭登基,燕云十六州已经整整丢掉一百三十六年了。
早在第一次出使辽国,返回途径燕山时,赵昭就曾立下誓言,要收复燕云。当他成为大宋皇子,如今在继位成为皇帝后,就更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完成这件壮举。
只是本来的计划没有这么快,毕竟大宋刚刚灭了西夏,尚在进军河西。内部也经过了一次非正常的皇位更迭,消耗不小,需要休养生息,准备充分之后,再一战解决燕云问题。
但是耶律浚的突然行动,气势汹汹大举进攻,打乱了赵昭的部署,使他不得不提前面对,一场大战怎么都不可避免。
无论耶律浚出于何种目的南下,赵昭都不会善罢甘休,宋辽必有一战是注定的。
涉及燕云问题,矛盾始终无法调和,不可能存在罢兵停战的情况,必须是不死不休,有个结果。
既然动兵了,规模还如此之大,那就一战解决问题。否则光是调兵遣将,运送粮草这些都是极大的耗费,更重要的是信心。
自己的信心,将士的信心,百姓的信心,百年前太宗高粱河的悲剧不能再重演,前车之鉴,必须吸取教训。
对赵昭而言,此战更关乎到内政。自己刚刚登基,之前虽然颇得民心,威望不错,但那时候是秦王,现在是皇帝。此战胜败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威信,关乎到后面中兴大宋的开局,故而只能胜,不许败。
压力不小啊!
骑着小白龙,走在前往大名府的路上,赵昭长叹一声。
想起那日离开之时,垂暮之年的杨文广嚎啕大哭的情景,赵昭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当时答应过他,一定会收复燕云,为杨业雪耻。杨家将乃大宋功臣世家,虽然比不上演义传说中那么厉害,却也是一门忠烈。
杨文广的执着,何尝不是大宋的执着,剑指燕云,这是对一个老将军的承诺,实际上更是对大宋百年期盼的承诺。
看着座下的小白龙,赵昭心中升起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匹马是耶律浚送给自己的,当年他可能料到会有今日的局面?而今骑着这匹马与他战场对决,又会是怎样一番较量?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特别的场面,宋辽两国的君主都很年轻,都登基不久。都打赢了一场战争,都平定了一场叛乱,也都胸怀大志,欲做雄才伟略的君主。
但他们之间注定只能有一个人能成功,便取决于这场对决的结果!
赵昭已经做好准备,欲一雪百年耻。
耶律浚,你准备好了吗?RS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唐,为了谋取天下,向契丹求援。代价是割让燕云十六州,并且称比自己年纪小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皇,石敬瑭则做了可耻的儿皇帝,遗臭万年。
两年之后,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帮助称帝,燕云十六州落入契丹手中。从此华夏历史走入了一个岔道,一个持续数百年的悲剧一步步拉开。
如果是其他地方,丢掉十六个州的土地虽然糟糕,却也不至于很严重,严重到影响几个王朝的生死存亡,影响到好几百年的历史走向。
但燕云地区则不同,这十六州位于燕山与太行山北段,是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的接壤地带,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
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频频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时有匈奴,隋唐有突厥,这其中还出现过五胡乱中华的惨剧。
中原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采取的方式各有不同,有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霍去病封狼居胥这样的进攻方式,有唐太宗以天可汗的身份震慑北疆的方式,但大部分时间都是采用防守姿态,防备游牧民族南下,进入中原。
即便是远征进攻,防守也不可以疏忽。中原王朝没有游牧民族那样强大的骑兵,加上农耕文明以城市和村庄聚居的成活习惯,注定了只能固守,不能歉意,通常就是依托地形守卫,加以防备。
山脉河流都可以成为天然屏障,更有伟大的万里长城来防备北方骑兵,各处的山口与关隘防御意义都非同小可。
尤其是与游牧民族接壤的燕山、太行山这一线,对于中原东部地区的防御,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燕山与太行山是天然的屏障,阻挡了游牧民族的骑兵。只需要把守好山间的通道与关隘,就能阻止游牧民族南下中原。
但石敬瑭脑袋一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等若是将这道最要命的防线丢了。
再往南便是一马平川的平原,面对骑兵铁蹄,无险可守。契丹人若是有心,想要南侵自然十分容易,契丹骑兵对整个黄河以北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威胁到了黄河以南都城汴梁的安全。
从此之后,中原门户洞开,王朝头顶悬着一把利剑,随时可能砍过来。致使中原王朝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提防,牵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起到的防御效果还会大打折扣。
比如宋朝,失去了燕山屏障,为了防御契丹,只得在北方边界上开凿大量的塘泊,利用水域来人造屏障,从而只当辽国骑兵的冲击。河北路的大军还得时刻戒备,唯恐契丹趁虚而入。
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亡国之祸。昔年的耶律德光长驱直入攻陷汴梁,直接灭了后晋。辽国承天太后与圣宗皇帝耶律隆绪率军南下,一度打到汴京门户澶渊州城下,逼的宋朝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
从那时候起,契丹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攻守形势彻底发生了改变,中原王朝处在一个十分被动尴尬的境地。
不止如此,契丹建国之后也只是个游牧民族国家,并不算特别富足强大。燕云地区落入他们手中就不同了,这些地方自然条件不错,适宜耕种,农业基础也不错。与此同时,大量善于农业生产,以及手工业者成为辽国人。
从而促进了辽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得到燕云十六州让辽国富裕。百年时间过去,燕云一代已经成为辽国的经济,甚至是文化中心。幽州成为辽国的南京,地位与上京不相上下。
辽国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对付中原王朝,造成的后果也更为恶劣。
因此中原王朝的皇帝们,但凡是有为之主,哪一个不想收复燕云十六州?
后周世宗柴荣英明神武,乃五代少有的明主,意欲收复燕云。显德六年(959),柴荣率军攻辽,水陆并进,一个多月内收复瀛、莫、宁三州,以及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涿县南)、淤口关三关。
大军势头正猛,收复燕云指日可待。五月时大军欲攻取幽州时,天不作美,柴荣却突然重病,无奈只得班师回朝。一个月之后就病逝于汴梁,留下八岁的儿子柴宗训登基。可惜仅仅过了半年时,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柴氏江山易主。
宋太祖赵匡胤绝对算得上一代雄主了,只不过登基之初,与赵普雪夜定策,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天下策略。
赵匡胤在位期间,宋军主要在征讨南方各国,待灭了南唐之后,南方总算是平定。宋朝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北汉和契丹。
但是很可惜,又是在一个雪夜,烛影摇红,斧声阵阵,年仅四十九岁的宋太祖不明不白地死了。无论有什么宏图大志,都因此消散。
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也继承了这份对战契丹,收复燕云的大志向。赵光义的表现也确实不错,将此战付诸实践。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率领三十万大军征讨辽国,意图收复燕云。本来战事很顺利,宋军也进攻到了幽州城下,只可惜久攻不下,士兵疲惫,士气低落。
恰好辽国出色的将军耶律休哥率军反击,宋太宗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仓皇督促士兵出击进攻,被引到了高粱河边。在此被辽国主力伏击,遭遇惨败,死伤惨重,北伐的大好形势随即烟消云散,高粱河之战也成为千古憾事。
这是宋辽之战中的一个转折点,胜败虽乃兵家常事,但这场仗却不同寻常。最要命的就是对宋人心态和士气上的打击,高粱河之败后,宋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也不曾有过北伐燕云的举动。
宋太宗死后,继位的真宗皇帝颇为懦弱。面对辽国,没有进攻就不说了,甚至还让辽国长驱直入,打到了澶州城下。若非寇准强行拉着他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只怕当时宋朝就要南渡了。只是签订了城下之盟,数十年来为辽国送上岁币,实在屈辱,已经成为每隔宋朝有志之士心中的一阵刺。
宋仁宗乃是守城之主,多年来宋辽关系以和平为主,并无较大战事发生。后来的赵宗实与赵顼父子,虽然有这个心思,但一直未能实施。
直到赵昭登基,燕云十六州已经整整丢掉一百三十六年了。
早在第一次出使辽国,返回途径燕山时,赵昭就曾立下誓言,要收复燕云。当他成为大宋皇子,如今在继位成为皇帝后,就更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完成这件壮举。
只是本来的计划没有这么快,毕竟大宋刚刚灭了西夏,尚在进军河西。内部也经过了一次非正常的皇位更迭,消耗不小,需要休养生息,准备充分之后,再一战解决燕云问题。
但是耶律浚的突然行动,气势汹汹大举进攻,打乱了赵昭的部署,使他不得不提前面对,一场大战怎么都不可避免。
无论耶律浚出于何种目的南下,赵昭都不会善罢甘休,宋辽必有一战是注定的。
涉及燕云问题,矛盾始终无法调和,不可能存在罢兵停战的情况,必须是不死不休,有个结果。
既然动兵了,规模还如此之大,那就一战解决问题。否则光是调兵遣将,运送粮草这些都是极大的耗费,更重要的是信心。
自己的信心,将士的信心,百姓的信心,百年前太宗高粱河的悲剧不能再重演,前车之鉴,必须吸取教训。
对赵昭而言,此战更关乎到内政。自己刚刚登基,之前虽然颇得民心,威望不错,但那时候是秦王,现在是皇帝。此战胜败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威信,关乎到后面中兴大宋的开局,故而只能胜,不许败。
压力不小啊!
骑着小白龙,走在前往大名府的路上,赵昭长叹一声。
想起那日离开之时,垂暮之年的杨文广嚎啕大哭的情景,赵昭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当时答应过他,一定会收复燕云,为杨业雪耻。杨家将乃大宋功臣世家,虽然比不上演义传说中那么厉害,却也是一门忠烈。
杨文广的执着,何尝不是大宋的执着,剑指燕云,这是对一个老将军的承诺,实际上更是对大宋百年期盼的承诺。
看着座下的小白龙,赵昭心中升起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匹马是耶律浚送给自己的,当年他可能料到会有今日的局面?而今骑着这匹马与他战场对决,又会是怎样一番较量?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特别的场面,宋辽两国的君主都很年轻,都登基不久。都打赢了一场战争,都平定了一场叛乱,也都胸怀大志,欲做雄才伟略的君主。
但他们之间注定只能有一个人能成功,便取决于这场对决的结果!
赵昭已经做好准备,欲一雪百年耻。
耶律浚,你准备好了吗?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