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 > 第12章 5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第12章 5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1.com,最快更新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最新章节!
第二章5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有一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见贤思齐”是说见到好的榜样,就要想到让自己也向这些贤者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看到不好的作为,要以此来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不足,让自己吸取教训,不跟随别人堕落下去。这样一来,不管是怎样的人,我们都能从中学到东西了。
从思想上来鞭策自己,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动力。自我反省,就是要不断改正不足之处,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将事情做得更圆满。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非常出色,他对自己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没有认真检查过的内容,绝不轻易地读给公众听。狄更斯每天把写好的内容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改正,直到六个月后自己满意,才向公众发表。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这种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这里还有科学的方法:理想的反省时间是在一段重要时期结束之后,如周末、月末、年末。自我反省的时间越勤越有利。假如你一年反省一次,你一年才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一个月反省一次,一年就有了12次反省机会;一周反省一次,一年就有54次反省机会;一天反省一次,一年就有365次反省机会。反省的次数越多,改正的机会也就越多,犯错的机会就越少。
反省让以前的错误变得有价值,正如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所说:“我不是失败了一千次,而是知道了一千种不能做灯丝的材料。”如果我们在行事之前,总是抱着自我反省的心态,想想自己曾经犯过哪些错误,如何避免这些错误再次发生,就会少走许多走弯路,让自己的修身和成功之路少一些曲折。中国古代正直的文人学者所崇尚的慎独修身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反省。《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了一个“暮夜无知”的故事。
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赴任时路过昌邑,以前他举荐过一个叫王密的人,现在担任了昌邑县令。王密一听恩公到了,赶紧连夜来拜见,他带了十斤黄金,要送给杨震。杨震说:“唉,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吗?我的为人如何,你不清楚吗?你的金子我是不会收的。”王密说:“晚上没人知道,您就收下吧。”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听完杨震的话,王密惭愧地告辞了。
杨震的这种慎独,正是因为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告诫自己要像古人那样做到问心无愧,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无论我们是独处,还是和朋友、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谨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话做到表里如一,积极进取。坚持下去,我们的修为也会大大进步。
修身不仅要看自己,也要看朋友
孔子非常注重个人的修养,但并不是说他只关注自己,不在乎周围的人的品行如何。一方面,孔子用自己的智慧见解去教导周围的学生,让他们向更高的境界迈进;另一方面,孔子也注重向比自己见多识广的人学习,并鼓励学生也要和优秀的人交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见孔子对朋友的重视和热情。
但是,孔子并不是随便交友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在讲到君子的时候,也说了“无友不如己者”,很多人理解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朋友是比老师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的人,也许你会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但是到了朋友面前就会无所顾忌,如果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会让自己学坏。
孔子对朋友有不同的定义,他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说相互理解但不苛求一致的人之间,才是君子之交,维系这种友情的是道义,这样的朋友之间必然互相尊重;而为了追求利益才行动一致的人之间,毫无道义可言,一旦利益消失,友情也就会消失,因此只是小人之交。
由此可见,孔子对朋友之间的交情有很明显的区分。同样,孔子也对朋友有一个分类: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同样,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朋友“合并同类项”,将“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区别开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为不牢固的友情而受到伤害,也可以让自己向优秀的人学习,有更大的进步。
同时,我们应该慎重地交友。有一位官员,因为渎职入狱,在狱中他讲述了自己的犯罪历程: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各种各样的人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攀附自己,素不相识的人都会想尽办法来巴结我。有人知道我喜欢收藏玉石,就投我所好,给我送了一些价格昂贵的玉石,当然,条件是让我用地位权力为他们帮忙。
一开始我对这些人还很反感,后来慢慢的,这些原本陌生的人却成了我的“老乡”、“朋友”、“弟兄”。在他们面前,我没有了身为领导的责任感,交往多了几乎就成了自家人,拿点用点也觉得很正常。在和别的施工单位打交道过程中不敢干的事情,我在他们这里就可以大胆地干了。
记得有一个小包工头,他想尽办法接近我后,成了我的“铁哥儿们”,我一有空就往他那儿跑,一起玩玩牌。这几年,经过我的帮忙,他那原本资质不高的建筑公司顺利地承接了一些重要的建设工程,他从中赚了上千万。事后,他以各种方式送给我的钱物加起来有近百万元,而我也认为这是很正常的朋友往来。这样的“朋友”,我还有很多。现在想想,这些“朋友”实在交不得,我就是被这些所谓的朋友慢慢拉下水了……
这些话可以说是这个贪官对自己的责任的一种开脱之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交友不慎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如果贤者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就更容易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通过交往慢慢纠正自己的错误;反之,就会和上面的那个官员一样,慢慢受到“朋友”的不良影响,失去了自己的原则。
在交到了好朋友之后,如何维持彼此间的友情呢?我们现在经常说谁跟谁好得就像一个鼻孔出气,这是好朋友吗?好朋友就一定要打成一片吗?这个问题在孔子看来,是非常容易回答的。《论语》讲究中庸,“无过无不及”,如果好得黏在一起,就是“过犹不及”了。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有分寸的。这就是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所说的: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陪着君子说话容易出现三种过失:没有轮到自己说话时就先说了,这是急躁;该自己说话时却不说,这是隐瞒;不看看对方的脸色便开口说话,这就是睁眼瞎了。当你跟一个称得上“君子”的交朋友时,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要有尺度。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要有尺度的,没有分寸、没有尺度就会过犹不及。修身如果太看重自己,就会曲高和寡,太看重别人,就会迷失自我。只有和朋友相处得恰到好处,才不会失去自己我,也能够赢得友情。
第二章5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有一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见贤思齐”是说见到好的榜样,就要想到让自己也向这些贤者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看到不好的作为,要以此来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不足,让自己吸取教训,不跟随别人堕落下去。这样一来,不管是怎样的人,我们都能从中学到东西了。
从思想上来鞭策自己,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动力。自我反省,就是要不断改正不足之处,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将事情做得更圆满。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非常出色,他对自己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没有认真检查过的内容,绝不轻易地读给公众听。狄更斯每天把写好的内容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改正,直到六个月后自己满意,才向公众发表。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这种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这里还有科学的方法:理想的反省时间是在一段重要时期结束之后,如周末、月末、年末。自我反省的时间越勤越有利。假如你一年反省一次,你一年才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一个月反省一次,一年就有了12次反省机会;一周反省一次,一年就有54次反省机会;一天反省一次,一年就有365次反省机会。反省的次数越多,改正的机会也就越多,犯错的机会就越少。
反省让以前的错误变得有价值,正如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所说:“我不是失败了一千次,而是知道了一千种不能做灯丝的材料。”如果我们在行事之前,总是抱着自我反省的心态,想想自己曾经犯过哪些错误,如何避免这些错误再次发生,就会少走许多走弯路,让自己的修身和成功之路少一些曲折。中国古代正直的文人学者所崇尚的慎独修身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反省。《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了一个“暮夜无知”的故事。
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赴任时路过昌邑,以前他举荐过一个叫王密的人,现在担任了昌邑县令。王密一听恩公到了,赶紧连夜来拜见,他带了十斤黄金,要送给杨震。杨震说:“唉,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吗?我的为人如何,你不清楚吗?你的金子我是不会收的。”王密说:“晚上没人知道,您就收下吧。”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听完杨震的话,王密惭愧地告辞了。
杨震的这种慎独,正是因为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告诫自己要像古人那样做到问心无愧,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无论我们是独处,还是和朋友、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谨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话做到表里如一,积极进取。坚持下去,我们的修为也会大大进步。
修身不仅要看自己,也要看朋友
孔子非常注重个人的修养,但并不是说他只关注自己,不在乎周围的人的品行如何。一方面,孔子用自己的智慧见解去教导周围的学生,让他们向更高的境界迈进;另一方面,孔子也注重向比自己见多识广的人学习,并鼓励学生也要和优秀的人交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见孔子对朋友的重视和热情。
但是,孔子并不是随便交友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在讲到君子的时候,也说了“无友不如己者”,很多人理解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朋友是比老师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的人,也许你会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但是到了朋友面前就会无所顾忌,如果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会让自己学坏。
孔子对朋友有不同的定义,他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说相互理解但不苛求一致的人之间,才是君子之交,维系这种友情的是道义,这样的朋友之间必然互相尊重;而为了追求利益才行动一致的人之间,毫无道义可言,一旦利益消失,友情也就会消失,因此只是小人之交。
由此可见,孔子对朋友之间的交情有很明显的区分。同样,孔子也对朋友有一个分类: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同样,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朋友“合并同类项”,将“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区别开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为不牢固的友情而受到伤害,也可以让自己向优秀的人学习,有更大的进步。
同时,我们应该慎重地交友。有一位官员,因为渎职入狱,在狱中他讲述了自己的犯罪历程: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各种各样的人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攀附自己,素不相识的人都会想尽办法来巴结我。有人知道我喜欢收藏玉石,就投我所好,给我送了一些价格昂贵的玉石,当然,条件是让我用地位权力为他们帮忙。
一开始我对这些人还很反感,后来慢慢的,这些原本陌生的人却成了我的“老乡”、“朋友”、“弟兄”。在他们面前,我没有了身为领导的责任感,交往多了几乎就成了自家人,拿点用点也觉得很正常。在和别的施工单位打交道过程中不敢干的事情,我在他们这里就可以大胆地干了。
记得有一个小包工头,他想尽办法接近我后,成了我的“铁哥儿们”,我一有空就往他那儿跑,一起玩玩牌。这几年,经过我的帮忙,他那原本资质不高的建筑公司顺利地承接了一些重要的建设工程,他从中赚了上千万。事后,他以各种方式送给我的钱物加起来有近百万元,而我也认为这是很正常的朋友往来。这样的“朋友”,我还有很多。现在想想,这些“朋友”实在交不得,我就是被这些所谓的朋友慢慢拉下水了……
这些话可以说是这个贪官对自己的责任的一种开脱之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交友不慎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如果贤者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就更容易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通过交往慢慢纠正自己的错误;反之,就会和上面的那个官员一样,慢慢受到“朋友”的不良影响,失去了自己的原则。
在交到了好朋友之后,如何维持彼此间的友情呢?我们现在经常说谁跟谁好得就像一个鼻孔出气,这是好朋友吗?好朋友就一定要打成一片吗?这个问题在孔子看来,是非常容易回答的。《论语》讲究中庸,“无过无不及”,如果好得黏在一起,就是“过犹不及”了。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有分寸的。这就是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所说的: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陪着君子说话容易出现三种过失:没有轮到自己说话时就先说了,这是急躁;该自己说话时却不说,这是隐瞒;不看看对方的脸色便开口说话,这就是睁眼瞎了。当你跟一个称得上“君子”的交朋友时,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要有尺度。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要有尺度的,没有分寸、没有尺度就会过犹不及。修身如果太看重自己,就会曲高和寡,太看重别人,就会迷失自我。只有和朋友相处得恰到好处,才不会失去自己我,也能够赢得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