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学政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1.com,最快更新大唐再起最新章节!
邸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央动态的说明书,之所以发往地方,就是让这群百里侯们跟着朝廷走,不要瞎闹腾。
比如,地方有了蝗灾,朝廷决定减免赋税,自然有政令下发,但若是县衙欺上瞒下,朝廷以为免了税,百姓以为税赋照征,得利的,只要那群贪官。
如今,邸报下发全国,普通人也了解了国家大事,自然是隐瞒不住的,从某种意义来说,相当于限制了官权。
至于报纸,在如今这个雕版印刷为主流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
哪怕用活字印刷,也不划算。
一旬(十日)一发,对于邸报而言,已然算是不错了。
比如,今蕃,邸报上,朝廷大肆赞扬水利工程的修建,造福了多少亩田地,解决了多少人的吃水问题,某种意义来说,塑造朝廷的威信,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亦或者说,能更加昭显皇帝和朝廷的存在感。
“听闻,那些酒肆、茶馆,有专门的茶博士,正与百姓们解读邸报呢!生意好了不少!”田忠说道。
“怎么?我不是让他们把邸报弄的平浅易懂一些吗?”
“那些百姓哪里识字?况且,就算他们识字,哪里又晓得是侍郎、主事,又怎么知道长沙府在哪?没有茶博士解读,啥也不懂!”
“这倒也是!”李嘉点点头,朝廷上下,一般人还真是直能认识字,组合在一起就不懂了。
没点专业的知识,普通人还真的不懂。
皇帝突然又想起了科举的事情,在地方上设立秀才、举人,而且,不止是象征,而是具有功名利益,光是一个免除徭役,就不知道令多少觊觎。
这在个封建时代,免除徭役是官吏的特权,哪怕是豪族世家,也只是躲避,贿赂,不敢名正言顺地拒绝。
见官不拜、递状堂官等,都是惠而不费的小权利,主要是体现其凌驾于普通人的地位。
至于想免除赋税,想屎吃?连皇帝家都照常交税,你还敢逃?免除徭役,是想让你专心读书,考取功名,不要想去造反。
用秀才、举人笼络读书人,而且还可以补充地方衙门底层吏员的不足,逐步改变胥吏世袭的格局。
若让秀才举人们心甘情愿去当吏员,就让胥吏这潭死水活泛起来,流动起来,吏不能一直是吏,干个五六年左右,就入流,当个县丞,主薄,再干几年,就当个七品县令又何妨?
不过,最高,也只能到九卿,宰相是不可能的,非进士无可翰林,非翰林无可宰相,这是潜规则,对于皇帝有利。
“胥吏流动,就必须与县官一般,设置任期,考核,方可!”
李嘉喃喃道。
唐朝的官制,朝廷的三省官和台省官任期三年,诸州刺史为五年,其余官则四年至五年不等,但实际上确实大大缩短,任期真正干完的,没几个。
况且,也不现实,所谓三十少进士,若果真五年一任,干个几任就老了。
这也导致了唐朝时,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中央钻,三年好过五年,地方上出现了官吏不全的问题,从而又促进了地方独立性。
“自宋始,三年一任,还是颇为适宜的,虽然有种种缺陷,但还是能忍受的,但三年却要从就任算起,而不是从任命颁布而算!且,非特殊情况,不得任期内转任。”
想到这,李嘉又想起了明清时期的笑话。
当时,若是得罪了上官,上官并不会直接找你麻烦,而是让你升官,间接的来折磨你。
比如,你在浙江当县令,突然让你去云南当知州,千里迢迢,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半年,路费就大吐血。
没几个月,又让你去河北,数千里地,这官不当还不行,直得家破人亡才肯罢休。
这就是违背了任期,朝廷法度被践踏的结果,好事变坏事。
脑海里不断地涌现想法,李嘉迫切地想要实施,光是一个人想有甚用?
皇帝于是又召集了宰相们,讨论起任期来。
“前唐时,地方节度藩镇累年不移,从而致使地方坐大,因有安史之祸,陛下如今又洞察千里,察觉任期之弊,真乃朝廷之幸!”
一上来,崔相公就拍了一记马屁,其余宰相也不甘落后。
皇帝虽然并没展露多少笑意,但心中却是满意的,这不就是皇权大震的效果吗?首相带头拍马屁。
“召集大家过来,就是讨论一下,虽然地方任期满五年的很少,但朝廷自有法度在这,若是随意践踏,还要国法作甚?”
“臣以为,五年太长,三年正好!”崔相公发言道。
“你们说呢!”
其余几个宰相互相看了一眼,发觉并没有啥权力争斗,也就点头认可。
“我也认为三年合适,但为官路途,或长或短,须有时间赶路,从而豁免,至于京城至各州县的路途时间,就由政事堂虑定吧!”
“诺——”几位宰相连忙应下。
见此,李嘉有些欢喜,照这情况来看,政事堂越来越朝着秘书处发展了。
不,李嘉,你要清醒,这只是创业皇帝的特例,等到了后面皇帝,就是相权膨胀了。
“之前,朝廷又定下了秀才、举人的功名,如此,各州县的考取,也需要专人看取,朝廷取士,不得操之于地方之手,朕看来,地方上须得设学政一职,负责此道!”
皇帝讲的起兴,几位宰相自然也不敢打扰。
“设提督学政,负责一地教化取士,县为从七品,州为从五品,府为从四品,由朝廷委派,州、府学政,须以翰林充任,秀才、举人之选,由其与地方官吏共同主持!”
“秀才、举人的功名,也不是永久的,学政有资格废除其功名,当然,须得由朝廷认可才是!”
“陛下,学政之职,并无不可,但其职权,是否过大?毕竟秀才举人,乃是辛苦考取的功名,操控其一人之手,权势太过。”
孙钊斟酌地用词,说道。
“也不算太大,秀才举人若无人制衡,又长处地方,恐欺凌霸道太甚!为地方之害!”
邸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央动态的说明书,之所以发往地方,就是让这群百里侯们跟着朝廷走,不要瞎闹腾。
比如,地方有了蝗灾,朝廷决定减免赋税,自然有政令下发,但若是县衙欺上瞒下,朝廷以为免了税,百姓以为税赋照征,得利的,只要那群贪官。
如今,邸报下发全国,普通人也了解了国家大事,自然是隐瞒不住的,从某种意义来说,相当于限制了官权。
至于报纸,在如今这个雕版印刷为主流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
哪怕用活字印刷,也不划算。
一旬(十日)一发,对于邸报而言,已然算是不错了。
比如,今蕃,邸报上,朝廷大肆赞扬水利工程的修建,造福了多少亩田地,解决了多少人的吃水问题,某种意义来说,塑造朝廷的威信,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亦或者说,能更加昭显皇帝和朝廷的存在感。
“听闻,那些酒肆、茶馆,有专门的茶博士,正与百姓们解读邸报呢!生意好了不少!”田忠说道。
“怎么?我不是让他们把邸报弄的平浅易懂一些吗?”
“那些百姓哪里识字?况且,就算他们识字,哪里又晓得是侍郎、主事,又怎么知道长沙府在哪?没有茶博士解读,啥也不懂!”
“这倒也是!”李嘉点点头,朝廷上下,一般人还真是直能认识字,组合在一起就不懂了。
没点专业的知识,普通人还真的不懂。
皇帝突然又想起了科举的事情,在地方上设立秀才、举人,而且,不止是象征,而是具有功名利益,光是一个免除徭役,就不知道令多少觊觎。
这在个封建时代,免除徭役是官吏的特权,哪怕是豪族世家,也只是躲避,贿赂,不敢名正言顺地拒绝。
见官不拜、递状堂官等,都是惠而不费的小权利,主要是体现其凌驾于普通人的地位。
至于想免除赋税,想屎吃?连皇帝家都照常交税,你还敢逃?免除徭役,是想让你专心读书,考取功名,不要想去造反。
用秀才、举人笼络读书人,而且还可以补充地方衙门底层吏员的不足,逐步改变胥吏世袭的格局。
若让秀才举人们心甘情愿去当吏员,就让胥吏这潭死水活泛起来,流动起来,吏不能一直是吏,干个五六年左右,就入流,当个县丞,主薄,再干几年,就当个七品县令又何妨?
不过,最高,也只能到九卿,宰相是不可能的,非进士无可翰林,非翰林无可宰相,这是潜规则,对于皇帝有利。
“胥吏流动,就必须与县官一般,设置任期,考核,方可!”
李嘉喃喃道。
唐朝的官制,朝廷的三省官和台省官任期三年,诸州刺史为五年,其余官则四年至五年不等,但实际上确实大大缩短,任期真正干完的,没几个。
况且,也不现实,所谓三十少进士,若果真五年一任,干个几任就老了。
这也导致了唐朝时,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中央钻,三年好过五年,地方上出现了官吏不全的问题,从而又促进了地方独立性。
“自宋始,三年一任,还是颇为适宜的,虽然有种种缺陷,但还是能忍受的,但三年却要从就任算起,而不是从任命颁布而算!且,非特殊情况,不得任期内转任。”
想到这,李嘉又想起了明清时期的笑话。
当时,若是得罪了上官,上官并不会直接找你麻烦,而是让你升官,间接的来折磨你。
比如,你在浙江当县令,突然让你去云南当知州,千里迢迢,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半年,路费就大吐血。
没几个月,又让你去河北,数千里地,这官不当还不行,直得家破人亡才肯罢休。
这就是违背了任期,朝廷法度被践踏的结果,好事变坏事。
脑海里不断地涌现想法,李嘉迫切地想要实施,光是一个人想有甚用?
皇帝于是又召集了宰相们,讨论起任期来。
“前唐时,地方节度藩镇累年不移,从而致使地方坐大,因有安史之祸,陛下如今又洞察千里,察觉任期之弊,真乃朝廷之幸!”
一上来,崔相公就拍了一记马屁,其余宰相也不甘落后。
皇帝虽然并没展露多少笑意,但心中却是满意的,这不就是皇权大震的效果吗?首相带头拍马屁。
“召集大家过来,就是讨论一下,虽然地方任期满五年的很少,但朝廷自有法度在这,若是随意践踏,还要国法作甚?”
“臣以为,五年太长,三年正好!”崔相公发言道。
“你们说呢!”
其余几个宰相互相看了一眼,发觉并没有啥权力争斗,也就点头认可。
“我也认为三年合适,但为官路途,或长或短,须有时间赶路,从而豁免,至于京城至各州县的路途时间,就由政事堂虑定吧!”
“诺——”几位宰相连忙应下。
见此,李嘉有些欢喜,照这情况来看,政事堂越来越朝着秘书处发展了。
不,李嘉,你要清醒,这只是创业皇帝的特例,等到了后面皇帝,就是相权膨胀了。
“之前,朝廷又定下了秀才、举人的功名,如此,各州县的考取,也需要专人看取,朝廷取士,不得操之于地方之手,朕看来,地方上须得设学政一职,负责此道!”
皇帝讲的起兴,几位宰相自然也不敢打扰。
“设提督学政,负责一地教化取士,县为从七品,州为从五品,府为从四品,由朝廷委派,州、府学政,须以翰林充任,秀才、举人之选,由其与地方官吏共同主持!”
“秀才、举人的功名,也不是永久的,学政有资格废除其功名,当然,须得由朝廷认可才是!”
“陛下,学政之职,并无不可,但其职权,是否过大?毕竟秀才举人,乃是辛苦考取的功名,操控其一人之手,权势太过。”
孙钊斟酌地用词,说道。
“也不算太大,秀才举人若无人制衡,又长处地方,恐欺凌霸道太甚!为地方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