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 父母怎样正确教育孩子 > 第五节 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
第五节 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1.com,最快更新父母怎样正确教育孩子最新章节!
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的心理,有的孩子甚至对父母到了仇视的地步,其中的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太周全。孩子觉得家长在家里对自己太霸道,在父母面前,自己什么都不懂,父母一直也把自己当成是三岁的小孩子。其实并不是这样,只是他们的想法由于年龄的差异和大人有所不同罢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自然的一个过程。家长用自己的思想来揣测孩子的心理,并以此作为教育孩子的依据,这很难使孩子对父母有多么大的好感,因为孩子很难从心理上靠近自己的父母,融洽的亲情关系就无从谈起。
一位年轻的母亲在一条繁华的街道蹲下身来为自己四岁的儿子系鞋带。母亲无意抬起头发现,眼前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也没有装饰华丽的广告牌……原来那些东西都太高了,一个四岁的孩子什么也看不见。落在他眼里的只有一双双粗大的脚和男男女女的裤脚,在他的眼前互相摩擦、碰撞、摆来摆去……这是这位母亲第一次从四岁儿子目光的高度眺望世界,她感到自己儿子的可怜。从此这位母亲发誓,今后再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儿子。
青春年少的孩子都不喜欢有太多的束缚,当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都希望按照自己的主张去行事。这时,孩子就无可避免地会和父母的意见发生冲突,这时的父母应该体会到孩子的这种需要,不要从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判断这种主张的合理性。父母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设身处地去体会孩子的想法,并且尊重孩子,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样父母的教育才会有效,孩子才会高兴地听从于父母。
孩子犯了错,家长如果用责备的口气说:“谁叫你这样去做的!”虽然孩子迫于父母的压力会产生机械的服从,但在孩子的心理上会产生对大人反抗的心理。所以,父母责备孩子之前,要先和孩子来一个换位思考,对孩子说:“昨天太累了,才使你今天上学迟到。”或者说:“是爸爸没有及时叫醒你,以致你迟到了而耽误学习。”这种换位思考后的言语,是包含着对孩子的理解,也有父母对孩子迟到的部分责任的分担。孩子听后,必然也会用心检讨自己的行为。如果家长说:“你今天真懒,不然怎么会迟到呢?”这样,不管孩子迟到的原因是什么,在家长的眼里,就是一个字:懒!孩子自然不会服气,这样的不服气多了,孩子就会产生对父母的怨恨之情。
当孩子有了对父母的怨恨之情,家长首先要收起自己的那份“独裁”,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教育孩子。不要让孩子对你三分恨,你对孩子用七分狠,用这样的方式来纠正孩子对你的态度,永远也得不到好的结果。那么,面对恨你的孩子,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父母又该如何去做呢?
十六岁的杨青山进入高中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他似乎喜欢和他的爸爸对着干。父亲因此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一发现青山有什么不对,就会给他一顿训斥。面对青山在足球场上的疯玩,他给孩子报了一个小提琴业余学习班,想以此来收住孩子的玩兴。
自从被父亲逼着上老师家去学拉小提琴后,青山和他酷爱的足球已经分别好几个月了。严厉的父亲坚决不允许他再踏入球场半步。每当他在老师家拉着枯燥的曲子的时候,对于足球运动的渴望使他痛苦难奈,他渐渐地对自己的父亲产生了怨恨之情,并且这种怨恨在他所拉的曲调声中渐渐地加深。杨青山在日记中写道:“我恨自己的爸爸,希望有一天他在下班的路上能被车撞成一个植物人,这样,我的爸爸就不会再这样不讲道理了。”
父亲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很快地就改变了自己对孩子的策略。一个周末,孩子的同学来约青山去踢球,父亲居然答应了孩子的要求,父亲唯一的条件是,要孩子带老爸一块去“练练脚”。周日的外出踢足球,虽然球踢的不是很精彩,但孩子却显得很高兴,父亲也很开心。回来后,父亲对孩子说:“和你一起踢球,我锻炼了身体不说,也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在球场上能感觉到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时代。”父亲舒心地笑了笑,接着说:“你在球场上和那么多孩子一起玩你喜欢的东西,那是你最开心的事,看来我叫你学拉小提琴是错的了。这样吧,爸爸准许你今后踢球。”听完父亲的这番话,青山的眼里盈满了泪水,这是孩子的委屈得到理解后,压抑的心情得以释放的结果,孩子对父亲的怨恨也随着眼泪的流出而减少了大半。
在那以后,父亲改变了自己“专政”的态度,说话时特别注意少用“你应该”、“你必须”等强制性口气了,让孩子做事也试着用商量、征询的语气,父亲改变了居高临下的俯视式的教育。没过多久,青山与父亲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角度地去为孩子着想。比如:和孩子一起玩耍,和孩子一起说笑,和孩子一道争论……在孩子的特点和大人的教育方式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父母才会把握好这个“最佳的结合点”。
1.平等对待孩子。对于一些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苦衷,父母日常处事应从孩子的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做事,不要处处显示成人的优势。
2.不要求孩子成为自己的样子。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父母不要刻意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或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
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的心理,有的孩子甚至对父母到了仇视的地步,其中的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太周全。孩子觉得家长在家里对自己太霸道,在父母面前,自己什么都不懂,父母一直也把自己当成是三岁的小孩子。其实并不是这样,只是他们的想法由于年龄的差异和大人有所不同罢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自然的一个过程。家长用自己的思想来揣测孩子的心理,并以此作为教育孩子的依据,这很难使孩子对父母有多么大的好感,因为孩子很难从心理上靠近自己的父母,融洽的亲情关系就无从谈起。
一位年轻的母亲在一条繁华的街道蹲下身来为自己四岁的儿子系鞋带。母亲无意抬起头发现,眼前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也没有装饰华丽的广告牌……原来那些东西都太高了,一个四岁的孩子什么也看不见。落在他眼里的只有一双双粗大的脚和男男女女的裤脚,在他的眼前互相摩擦、碰撞、摆来摆去……这是这位母亲第一次从四岁儿子目光的高度眺望世界,她感到自己儿子的可怜。从此这位母亲发誓,今后再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儿子。
青春年少的孩子都不喜欢有太多的束缚,当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都希望按照自己的主张去行事。这时,孩子就无可避免地会和父母的意见发生冲突,这时的父母应该体会到孩子的这种需要,不要从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判断这种主张的合理性。父母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设身处地去体会孩子的想法,并且尊重孩子,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样父母的教育才会有效,孩子才会高兴地听从于父母。
孩子犯了错,家长如果用责备的口气说:“谁叫你这样去做的!”虽然孩子迫于父母的压力会产生机械的服从,但在孩子的心理上会产生对大人反抗的心理。所以,父母责备孩子之前,要先和孩子来一个换位思考,对孩子说:“昨天太累了,才使你今天上学迟到。”或者说:“是爸爸没有及时叫醒你,以致你迟到了而耽误学习。”这种换位思考后的言语,是包含着对孩子的理解,也有父母对孩子迟到的部分责任的分担。孩子听后,必然也会用心检讨自己的行为。如果家长说:“你今天真懒,不然怎么会迟到呢?”这样,不管孩子迟到的原因是什么,在家长的眼里,就是一个字:懒!孩子自然不会服气,这样的不服气多了,孩子就会产生对父母的怨恨之情。
当孩子有了对父母的怨恨之情,家长首先要收起自己的那份“独裁”,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教育孩子。不要让孩子对你三分恨,你对孩子用七分狠,用这样的方式来纠正孩子对你的态度,永远也得不到好的结果。那么,面对恨你的孩子,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父母又该如何去做呢?
十六岁的杨青山进入高中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他似乎喜欢和他的爸爸对着干。父亲因此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一发现青山有什么不对,就会给他一顿训斥。面对青山在足球场上的疯玩,他给孩子报了一个小提琴业余学习班,想以此来收住孩子的玩兴。
自从被父亲逼着上老师家去学拉小提琴后,青山和他酷爱的足球已经分别好几个月了。严厉的父亲坚决不允许他再踏入球场半步。每当他在老师家拉着枯燥的曲子的时候,对于足球运动的渴望使他痛苦难奈,他渐渐地对自己的父亲产生了怨恨之情,并且这种怨恨在他所拉的曲调声中渐渐地加深。杨青山在日记中写道:“我恨自己的爸爸,希望有一天他在下班的路上能被车撞成一个植物人,这样,我的爸爸就不会再这样不讲道理了。”
父亲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很快地就改变了自己对孩子的策略。一个周末,孩子的同学来约青山去踢球,父亲居然答应了孩子的要求,父亲唯一的条件是,要孩子带老爸一块去“练练脚”。周日的外出踢足球,虽然球踢的不是很精彩,但孩子却显得很高兴,父亲也很开心。回来后,父亲对孩子说:“和你一起踢球,我锻炼了身体不说,也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在球场上能感觉到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时代。”父亲舒心地笑了笑,接着说:“你在球场上和那么多孩子一起玩你喜欢的东西,那是你最开心的事,看来我叫你学拉小提琴是错的了。这样吧,爸爸准许你今后踢球。”听完父亲的这番话,青山的眼里盈满了泪水,这是孩子的委屈得到理解后,压抑的心情得以释放的结果,孩子对父亲的怨恨也随着眼泪的流出而减少了大半。
在那以后,父亲改变了自己“专政”的态度,说话时特别注意少用“你应该”、“你必须”等强制性口气了,让孩子做事也试着用商量、征询的语气,父亲改变了居高临下的俯视式的教育。没过多久,青山与父亲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角度地去为孩子着想。比如:和孩子一起玩耍,和孩子一起说笑,和孩子一道争论……在孩子的特点和大人的教育方式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父母才会把握好这个“最佳的结合点”。
1.平等对待孩子。对于一些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苦衷,父母日常处事应从孩子的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做事,不要处处显示成人的优势。
2.不要求孩子成为自己的样子。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父母不要刻意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或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