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田舍郎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1.com,最快更新大宋好官人最新章节!
这时候,张正书和张根富已经在吃早餐了。
在汴梁,不管是城里的坊户,还是城郊的住户,一般都不喜欢自己煮早餐——因为汴梁城中,早已有小贩做好早餐,等待顾客上门了。不仅有汤饼(也就是面条),馒头,包子,糕点、团子、粽子等数以百计的早餐种类,还有各式各样的羹汤。而且,还会随着季节不同,这些菜式也不相同,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等等,一应俱全。
再加上汴梁城不关城门,没有宵禁,何必那么麻烦自己去煮早餐呢?
特别是“大桶张家”这种富豪之家,只需遣人专门买食便是了。甚至于,“大桶张家”做饭也很少,生火不过是蒸些麦饭给家仆吃而已。这麦饭里面还有麦麸,很少粗糙,大户人家是不吃麦饭的,只吃白面。
“轩奴啊,来来来,这是你喜欢吃的满麻胡饼,还有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笋蕨馄饨、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张根富如数家珍地说道,这也确实刷新了张正书的认知。一顿早餐,居然能吃出丰盛大餐的感觉。
“嗯……”
张正书轻轻应了一声,拿起了一个“王楼梅花包子”,吃了起来。然而,他心中却是泛起了波澜。
哪怕这是“大桶张家”的日常操作,可张正书还是觉得,不过早餐而已,是不是过于奢侈了?
好在那个倒霉蛋的记忆告诉他,这里没吃完的东西,一般都是赏给家仆、养娘的。但是,也不会完全不浪费。只是剩的菜肴,都给拿去养猪了。没办法,“大桶张家”看似做放钱生意的,但其实骨子里还只是一个地主。坐拥田宅无算,养猪那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副业而已。“大桶张家”不仅养猪,还养鸡,养鸭……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时候的宋人已经知道要想土地多产出,就需要沤肥。家畜家禽的粪便,就是最好的肥料。再加上“大桶张家”每天浪费不少粮食,丢掉也怪可惜的。于是,斤斤计较的张根富便决意养猪,养鸡,养鸭,消化掉剩菜剩饭。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总是萌芽而已,没有再进一步的缘故。
哪怕是宋朝的商贾赚了再多的钱,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买地,而不会是继续扩大生产,继续研发新产品。也许根植在骨子里的粮食为上的观念太重,中国人对饥饿的记忆太过深刻,这是怎么也打不开的桎梏。再加上儒家到了这时候,也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中,拒绝一切剧烈的变革——从王安石变法就看得出来了,儒家已经没有忧患意识。
更何况资本主义的开始,绝对是血腥而残酷的。正如《资本论》说的,资本从来到这世间开始,浑身上下都沾满了血污。因为资本主义自带的压榨性,被陈胜吴广注入反抗基因的中国人,哪里会甘于被压榨?别说是底层百姓了,甚至士大夫都不同意——人都被工厂夺去了,谁给他们种地啊!更不要说,中国一贯的思想主张和中国人的价值观认同,都不会允许羊吃人这种事发生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宗族情怀和朴素的仁爱思想,也会杜绝这种情况。
就好像“大桶张家”一样,你可以放高利贷,可以鱼肉乡里,兼并土地。但表面上,你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员外,不然你看乡里乡亲的口水,会不会把你喷到死?
所以,赤果果的压榨、把人性中最自私自利一面暴露出来的、利润至上的资本主义在中国是一定没有市场的。哪怕是商业如此发达的宋朝和明末,都无法真正成长,是因为资本主义这东西根本得不到士大夫、地主和百姓的支持。这要是能成,那才是怪事。更何况,除了宋朝以外,哪一朝的商人不是在最底端,被人看不起的?
便是在宋朝这时候,虽然“大桶张家”钱多得几能富可敌国,可是到汴梁城一打听,便是最底层的百姓,都会对“大桶张家”嗤之以鼻:“不就是个放钱的钱民么!”
看看,这种环境下,想要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实在太困难了。
一顿早餐能吃出这等感慨,张正书也是佩服自己。
没办法,只要是大致知道历史进程的人,穿越到了北宋这个年代,肯定会觉得惋惜。明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却硬生生错过了这机遇,这叫“天授拂取,反受其害”。于是,便有了靖康之耻。
“如果提高粮食的产量,是不是能解放更多人手呢?”
张正书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冒出了这个想法。
“轩奴,在想什么呢,心不在焉的?”
张根富虽然溺爱张正书,但是却不懂犯法。好在张正书对他并没有什么感觉,毕竟在张正书的潜意识里,这并非是自己的父亲。
“那个……我想知道,咱家有多少田地?”张正书原本想叫张根富“爹爹”的,可话到了嘴边,不知道为何总是说不出口。
张正书突兀地问这个问题,让张根富有点难以回答。
“这个为父还真的不太清楚……张通,张通!”
张根富叫来了管家,问道:“如今在张家名下的田地,有多少了?”
“回官人,足有五千顷,尚有许多未曾详细记录的……”管家张通恭恭谨谨地回答道。
张正书差点没吓一跳,他知道,宋朝一尺的距离是非常接近后世的一尺了,十尺为一丈,一亩是六十平方丈,百亩为顷。那五千顷,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估计汴梁城外,方圆百里都是张家的土地了。
这样的土地兼并,居然没人管吗?张正书震惊莫名,这在后世,估计也就东北三省那边的农场才会有这么多土地吧?
“只是……官人,我们的田地都十分零散,连片的不多……”管家张通支支吾吾地说道。近些年都是管家张通在管理放钱的事务,张根富已经很久不管了。这大概是因为张根富认为放高利贷,逼迫人家卖儿鬻女,十分有伤天良。所以,就把放钱一事托付给了管家。
其实不管是谁放钱,都要雇请“行钱”为代理人,代为放债经营。至于利息,共同瓜分,瓜分比通常是五五开。
于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张家的田地越来越多,佃农也越来越多。
听了管家张通的解释,张正书才恍然大悟。
“那正好,我欲寻几亩好田,亲自耕种。就麻烦通叔你代为安置一下,找几个佃户与我。”
张正书淡淡的语气,对于张根富却不吝于晴天霹雳。
“儿啊,为何有书不读,要去做那田舍郎?”
张根富虽然是商贾,但有了钱之后,也是瞧不起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他原本想着,就算张正书不考科举也好,起码也学习一下做生意,管理家里的田地。可没想到,张正书却说要去学别人耕种,他一下就急了。张家有家资千万,为什么要遭那个罪呢?
这时候,张正书和张根富已经在吃早餐了。
在汴梁,不管是城里的坊户,还是城郊的住户,一般都不喜欢自己煮早餐——因为汴梁城中,早已有小贩做好早餐,等待顾客上门了。不仅有汤饼(也就是面条),馒头,包子,糕点、团子、粽子等数以百计的早餐种类,还有各式各样的羹汤。而且,还会随着季节不同,这些菜式也不相同,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等等,一应俱全。
再加上汴梁城不关城门,没有宵禁,何必那么麻烦自己去煮早餐呢?
特别是“大桶张家”这种富豪之家,只需遣人专门买食便是了。甚至于,“大桶张家”做饭也很少,生火不过是蒸些麦饭给家仆吃而已。这麦饭里面还有麦麸,很少粗糙,大户人家是不吃麦饭的,只吃白面。
“轩奴啊,来来来,这是你喜欢吃的满麻胡饼,还有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笋蕨馄饨、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张根富如数家珍地说道,这也确实刷新了张正书的认知。一顿早餐,居然能吃出丰盛大餐的感觉。
“嗯……”
张正书轻轻应了一声,拿起了一个“王楼梅花包子”,吃了起来。然而,他心中却是泛起了波澜。
哪怕这是“大桶张家”的日常操作,可张正书还是觉得,不过早餐而已,是不是过于奢侈了?
好在那个倒霉蛋的记忆告诉他,这里没吃完的东西,一般都是赏给家仆、养娘的。但是,也不会完全不浪费。只是剩的菜肴,都给拿去养猪了。没办法,“大桶张家”看似做放钱生意的,但其实骨子里还只是一个地主。坐拥田宅无算,养猪那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副业而已。“大桶张家”不仅养猪,还养鸡,养鸭……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时候的宋人已经知道要想土地多产出,就需要沤肥。家畜家禽的粪便,就是最好的肥料。再加上“大桶张家”每天浪费不少粮食,丢掉也怪可惜的。于是,斤斤计较的张根富便决意养猪,养鸡,养鸭,消化掉剩菜剩饭。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总是萌芽而已,没有再进一步的缘故。
哪怕是宋朝的商贾赚了再多的钱,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买地,而不会是继续扩大生产,继续研发新产品。也许根植在骨子里的粮食为上的观念太重,中国人对饥饿的记忆太过深刻,这是怎么也打不开的桎梏。再加上儒家到了这时候,也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中,拒绝一切剧烈的变革——从王安石变法就看得出来了,儒家已经没有忧患意识。
更何况资本主义的开始,绝对是血腥而残酷的。正如《资本论》说的,资本从来到这世间开始,浑身上下都沾满了血污。因为资本主义自带的压榨性,被陈胜吴广注入反抗基因的中国人,哪里会甘于被压榨?别说是底层百姓了,甚至士大夫都不同意——人都被工厂夺去了,谁给他们种地啊!更不要说,中国一贯的思想主张和中国人的价值观认同,都不会允许羊吃人这种事发生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宗族情怀和朴素的仁爱思想,也会杜绝这种情况。
就好像“大桶张家”一样,你可以放高利贷,可以鱼肉乡里,兼并土地。但表面上,你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员外,不然你看乡里乡亲的口水,会不会把你喷到死?
所以,赤果果的压榨、把人性中最自私自利一面暴露出来的、利润至上的资本主义在中国是一定没有市场的。哪怕是商业如此发达的宋朝和明末,都无法真正成长,是因为资本主义这东西根本得不到士大夫、地主和百姓的支持。这要是能成,那才是怪事。更何况,除了宋朝以外,哪一朝的商人不是在最底端,被人看不起的?
便是在宋朝这时候,虽然“大桶张家”钱多得几能富可敌国,可是到汴梁城一打听,便是最底层的百姓,都会对“大桶张家”嗤之以鼻:“不就是个放钱的钱民么!”
看看,这种环境下,想要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实在太困难了。
一顿早餐能吃出这等感慨,张正书也是佩服自己。
没办法,只要是大致知道历史进程的人,穿越到了北宋这个年代,肯定会觉得惋惜。明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却硬生生错过了这机遇,这叫“天授拂取,反受其害”。于是,便有了靖康之耻。
“如果提高粮食的产量,是不是能解放更多人手呢?”
张正书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冒出了这个想法。
“轩奴,在想什么呢,心不在焉的?”
张根富虽然溺爱张正书,但是却不懂犯法。好在张正书对他并没有什么感觉,毕竟在张正书的潜意识里,这并非是自己的父亲。
“那个……我想知道,咱家有多少田地?”张正书原本想叫张根富“爹爹”的,可话到了嘴边,不知道为何总是说不出口。
张正书突兀地问这个问题,让张根富有点难以回答。
“这个为父还真的不太清楚……张通,张通!”
张根富叫来了管家,问道:“如今在张家名下的田地,有多少了?”
“回官人,足有五千顷,尚有许多未曾详细记录的……”管家张通恭恭谨谨地回答道。
张正书差点没吓一跳,他知道,宋朝一尺的距离是非常接近后世的一尺了,十尺为一丈,一亩是六十平方丈,百亩为顷。那五千顷,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估计汴梁城外,方圆百里都是张家的土地了。
这样的土地兼并,居然没人管吗?张正书震惊莫名,这在后世,估计也就东北三省那边的农场才会有这么多土地吧?
“只是……官人,我们的田地都十分零散,连片的不多……”管家张通支支吾吾地说道。近些年都是管家张通在管理放钱的事务,张根富已经很久不管了。这大概是因为张根富认为放高利贷,逼迫人家卖儿鬻女,十分有伤天良。所以,就把放钱一事托付给了管家。
其实不管是谁放钱,都要雇请“行钱”为代理人,代为放债经营。至于利息,共同瓜分,瓜分比通常是五五开。
于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张家的田地越来越多,佃农也越来越多。
听了管家张通的解释,张正书才恍然大悟。
“那正好,我欲寻几亩好田,亲自耕种。就麻烦通叔你代为安置一下,找几个佃户与我。”
张正书淡淡的语气,对于张根富却不吝于晴天霹雳。
“儿啊,为何有书不读,要去做那田舍郎?”
张根富虽然是商贾,但有了钱之后,也是瞧不起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他原本想着,就算张正书不考科举也好,起码也学习一下做生意,管理家里的田地。可没想到,张正书却说要去学别人耕种,他一下就急了。张家有家资千万,为什么要遭那个罪呢?